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光伏龙头企业瞄准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,“外行”跨界光伏,往往选择的是相对门槛较低、估值更高、落地较快的光伏产业环节。
为什么这么多“外行”跨界投向分布式光伏与光伏电池环节呢?
经粗略统计,“外行”跨界光伏首战往往选择了分布式光伏项目。以皇氏集团披露的“宾阳县新能源分布式光伏一期项目”为例,在该项目中,华能公司负责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和运维,农光互补公司负责项目的开发、设计和EPC总包施工。
一位光伏行业人士表示,分布式光伏相对门槛较低,“主要考量的是资源统筹、总包施工的能力,对资金成本和政府资源要求较高。”
此外,光伏电池正处于新技术变革期,因此也成为估值“最火”的光伏产业链环节之一,跨界光伏企业纷纷热衷站上“TOPCON”等风口。
沐邦高科在回复问询时表示,其近期拟投资生产的高效电池片是N型TOPCON电池,相比于当前市场主流PERC电池,产品具备高转换率、低衰减率等性能的优势。当前光伏行业正面临着从P型PERC电池技术升级到N型电池技术的产品转型机遇期。
跨界三大挑战:
技术、资金、管理
“跨界进入光伏产业,至少会面临技术、资金和管理三大挑战。”一位光伏行业人士表示。
今年8月中旬,沐邦高科在披露拟48亿元在鄂城区投建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时一并表示,公司目前未从事光伏电池业务,亦无TOPCON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储备,尚无TOPCON电池人才团队,正在积极联络引进相关领域人才,可能存在人才引进不达预期的风险。在最新回复中,沐邦高科明确表示,自首次披露有关框架协议至今,公司除人才引进、项目筹备外,尚未对光伏电池项目进行实质研发投入。
在未对光伏电池项目进行实质研发投入背景下,沐邦高科就已签订相关协议,拟合计投资超90亿元建设总计2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。
资金更是一大难题。
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,沐邦高科货币资金余额仅0.69亿元、净资产仅9.36亿元,显著低于其所披露投资框架合同规模,项目投资存在较大资金缺口。
沐邦高科表示,公司将通过自有资金或银行借款筹集项目所需资金。截至2022年3月31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0.99%,资产负债率较低,具备向银行借款的基础。
“光伏项目投资巨大,对中小型企业来说,借钱进行投资,风险非常大。”一家老牌光伏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8月12日,蓝光发展宣布与广东欧昊集团共同成立成都欧蓝光伏有限公司,两者持股比例分别为70%和30%,谋求切入光伏赛道。此后,蓝光发展股价一度大幅上涨。
就在8月18日,蓝光发展发布异动公告表示,由于公司债务问题,目前尚没有资金实缴注册资金,相关资源及技术人员尚未配备,尚无合作项目,后续存在着不确定性。
Copyright 2015-2022 财报分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5 联系邮箱:29 13 23 6 @qq.com